◇ 剧情:以色列的复仇
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西德慕尼黑举行。这是当时奥运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盛会,参加的运动员及其代表的国家,超过以往任何一届。以色列也派了一个到当年为止最大的代表团——尽管有些人身上还有在德国纳粹集中营留下的肉体和精神的伤痕,但他们对参加这届奥运会显得兴致勃勃。
运动会开始一周里,运动员的成绩骄人,人们都沉浸在奥运盛会的祥和与欢乐之中。然而,1972年9月5号凌晨,几声枪响打破了这份表面的宁静——8名巴勒斯坦“黑九月”组织成员,闯入慕尼黑奥运村的以色列代表团驻地,两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打死,其余9人被劫为人质。最终,营救人质行动失败,11名以色列运动员死亡。
由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的特工阿维纳(艾里克·巴纳)领导的暗杀小组,开始了“一命抵一命”的复仇式追杀。目标是与运动员被害事件有关的11名巴勒斯坦人,他们不用理解他们暗杀目标的选定方式,也不用明白名单上的人从何来的,他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杀掉目标。随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杀手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
◇ 看点:历史上巨大的争议
1.这是一部关于以色列运动员在德国举行的奥运会中被杀害的影片
2.这是一部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杀害以色列运动员的影片
3.这是一部以色列特工组织向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复仇的影片
4.这是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
5.这是一部由一个犹太血统的导演执导的关于上述内容的影片
犹太人和德国人的隔阂本就没有彻底淡化过,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至今仍为全球公认的是非之地,恐怖分子在全球范围内继续嚣张着,种种因素都一起表明了同一个观点:这无疑是斯皮尔伯格执导的最具争议性的作品,如此直陈双方旧恨积怨的作品,由犹太裔的他担纲导演,很可能出现吃力不讨好的状况。
更何况,以色列官方从未正式承认曾派遣特工追杀涉嫌杀害以色列运动员的巴勒斯坦人这件事。虽然1984年出版的一部有关一个前以色列杀手的传记,以及相应的资料或多或少地暗示了这一点,可许多人完全有理由对电影剧本的真实性质疑。
如何把这个烫手山芋做成可口佳肴,挑战性的确很大--四面迎合的太极章法肯定不被接受,过于偏激的倾向性则会招惹更多骂声。不过,金球奖的最佳导演提名和AFI的年度10佳之名,似乎已经给了斯大叔一个还不错的答案!
◇点评:小心翼翼“走钢丝”
长达5年的筹备,对影片拍摄现场的加级型保护,三缄其口几乎不接受任何采访的斯皮尔伯格,如此争议性敏感题材,自然要配上全副装备。万一要是影片拍竣,结果影响了以巴的和平进程,那且不是千年罪过!因此,影片拍摄过程中,斯皮尔伯格和他的智囊团不仅处处讲究谨慎和尊重事实,还向前美国外交官寻求帮助,以事先向以色列政府打招呼,剧本甚至还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过目后才顺利开机。
一举一动小心翼翼,拍片过程似乎如同走钢丝,既怕影响和平进程,又怕惹恼恐怖分子,还怕伤害以色列人感情,可见这政治敏感地带,还真不是寻常人能走的。就连影片的名字也从最初的“复仇”简化为慕尼黑这个地名,保险措施算是做到了十足。虽然至今争议、质疑、批评声仍不绝于耳,不过大部分人算是认同了老斯的努力,恐怕他也算安心了不少。我要评论该片>>
腾讯娱乐专稿 转载请注明出处
|